本文转自:福建日报
□报业集团记者 林密 郑琳琳 曾子欣 付丽宁
福州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中心初高中生研学活动现场曾子欣 摄
“非遗艾香”初高中生研学活动现场曾子欣 摄
晋江市中小学生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在陕西汉中体验蔡伦造纸技艺。翁文默 摄
福州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中心的中高空攀岩体验项目曾子欣 摄
福建博物院“福博少年说”小小讲解员研学活动,冯佳苑和冯佳奕姐弟在体验修补文物。 曾子欣 摄
“智创未来 机甲大师”初高中生研学活动现场 曾子欣 摄
核心提示
进入暑假,各类研学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孩子们走出传统课堂,走进博物馆、科技馆、红色教育基地、名胜古迹等地,在沉浸式体验中拓展视野、增长见识。
老师们认为,研学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们认为,研学旅行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能帮助孩子开阔眼界、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专家也提醒,研学市场需进一步规范,避免“重游轻学”,真正实现“研有所获、学有所得”。 这个暑假,研学正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一堂生动课程。
走出校门去实践
“孔雀蓝釉瓶,光听名字就很美对不对,它的颜色就像孔雀羽毛那样漂亮……”
7月19日,在福建博物院的展厅里,来自福州市湖滨小学的冯佳苑声情并茂地向观众讲解福州刘华墓出土的孔雀蓝釉瓶。
今年暑期,福建博物院推出“福博少年说”小小讲解员研学活动,依托博物院丰富的馆藏资源,打造可触摸、可感知的生动课堂。
“我参加了五六次吧,因为我一直对历史特别感兴趣。”今年9月才上四年级的冯佳苑早已是博物院研学的常客,这回她还带上6岁的弟弟冯佳奕一起参加活动。
姐弟俩的母亲是一名专业的博物馆讲解员,每日的历史故事熏陶成为家庭生活的常态。从“听故事的人”转变为“讲故事的人”,在研学活动中,姐弟俩表现得格外投入。
“我们不是让孩子死记硬背,而是真正理解后再讲述。”福建博物院研学业务负责人杨慧告诉记者,针对复杂知识点,本次研学活动采用“触摸感知+动手体验”模式,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比如讲解南宋服饰文化时,孩子们会亲手触摸与福州南宋时期黄昇墓出土文物材质相似的丝织品,在指尖的轻薄触感中体会‘宋韵雅致’。”
活动结束时,冯佳苑讲解了文物“福船”和“孔雀蓝釉瓶”,而冯佳奕完整讲解了西周青铜大铙,赢得了老师和家长的称赞。“佳奕虽然认识的字不多,却能跟着大哥哥大姐姐完成全部课程,真的很了不起。”杨慧说。
到科技馆去探索科学奥妙,福州鼓楼第五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潘莞颜的研学体验也同样精彩。
7月19日,福建省科技馆启动2025年全省科技馆体系联合行动分馆专项活动“探秘分馆”科普研学活动,串联四大特色科技馆分馆。
潘莞颜的首站来到了位于福建医科大学(旗山校区)的福建省科技馆生命科学分馆。她看到了1~40周人体胚胎发育等1700多件标本,学到了“如果指尖出血要按压近心端止血最快”等生活小常识。
她的第二站来到了福建省科技馆物质结构研究分馆。物质结构研究分馆坐落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福建物构所),这是由我国著名科学家卢嘉锡院士创建的。
“在生命科学馆和物构所里,学习到了许多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特别是卢嘉锡爷爷的女儿饱含深情地讲解,深深地打动了我,她继承了父亲的科学精神,所从事的是一项伟大的、有意义的事业。”谈起研学收获,潘莞颜说。
走出场馆,更广阔的天地和不同的体验在等着同学们。
7月的天空很蓝,乡村的旷野很美。10岁的林辰轩参加了在福州市闽侯县举办的五天四夜的“趣乡下”研学夏令营活动。他沉浸在田野间摸鱼插秧、星空下生火做饭的新奇体验中。
“太好玩了!”平时爱干净的他脱下鞋袜,光着脚丫,拿着秧苗,下到田里,一点也不在意泥土沾了一头一脸。
“孩子平时忙于学习,难得放个暑假,该玩就得玩。我们上班没空带他出门,花个几千元交给独立研学团,大人比较省心,他也开心。”林辰轩的家长告诉记者。
公益研学缓解忧虑
不过,面对参差不齐的研学产品,家长们也有担忧。
“市场上,研学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机构为逐利降低标准、减少内容,使研学体验大打折扣,有些活动甚至沦为简单观光,缺乏教育性与趣味性。”福州家长张雨(化名)和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担忧。
“费用问题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二胎家庭而言,市面上的研学产品价格通常较高。家里有两个孩子的话,经济负担就更重了。”张雨说,她希望能有更经济实惠的研学项目,让更多孩子参与其中。
张雨的想法在今年夏天得到了实现。今年暑期,她上初中的大娃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公益研学活动——研学5天,只需交纳不到200元的伙食费。
“加油!加油!”7月25日,记者来到张雨口中的研学基地——位于永泰县塘前乡的福州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中心(以下简称“实践中心”)。
训练场上,攀岩体验热火朝天地进行。面对15米高的攀岩墙,现场的同学一个接一个奋力向上攀爬。而实践中心综合楼里,制作艾条、沙画体验、模拟驾驶、机器人操控等研学课程也在同步进行。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除了在实践中心体验之外,参加研学的学员们还走进泉州“探寻海丝传奇 解密非遗文化”、去往漳州“弘扬农耕文化 品赏国色天香”、来到厦门“穿越峥嵘岁月 厚植家国情怀”……
“教育部门组织的研学侧重思政教育,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今年的线路设计围绕赓续红色血脉、爱国主义教育、闽台融合发展、八闽传统文化等主题进行。”实践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4月以来,福州市教育局组织公益性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精心设计了20条研学线路,安排中小学生分期分批到实践中心参加研学实践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展了11期研学活动,将有1.8万多名学生受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参加实践中心组织的公益研学活动,学生仅需支付伙食费,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申请减免伙食费。研学实践期间所产生的住宿、交通等其他费用由实践中心承担。
“2024年,实践中心获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同时申请到了500万元专项彩票公益基金,这笔款项全部用到了福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活动上。”该负责人介绍。
在省内,像这样由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的公益研学活动并非个例。
今年7月,龙岩市240余名学子分赴山东、浙江、新疆三地,开启一系列融合文化探寻、非遗体验与民族团结的研学实践。
“当D3161次动车驶入温州南站时,我就知道,一场穿越700年的连接山海情怀的研学之旅,已经在我们脚下展开。”谈及初到温州的心情,龙岩市高级中学学生焦盛浩的话语里满是欣喜。
龙岩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中心负责人丘志坤告诉记者,从2024年开始,营地以跨市、跨省联动的方式,联合多地国家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目前,龙岩市开发了40多条精品研学线路和150余门精品课程,联动山东潍坊,浙江温州、宁波,新疆石河子等营地开展跨省研学活动。
“这样的联动既节省了经费,又让本地的孩子走出龙岩、放眼看世界,让外市、外省孩子来龙岩红色圣地追寻先辈足迹,在红色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丘志坤说。
“寓教于游”面临挑战
“研学旅行让孩子在行走中触摸历史、感受自然、体验社会,这种‘沉浸式’学习远比书本上的文字更鲜活。走进博物馆时,孩子眼中闪烁的好奇光芒,或是在田间劳作后脱口而出的‘原来粮食这么来之不易’,都是课堂教育难以替代的成长瞬间。”西西(化名)既是一名新高二学生的家长,同时也是一名老师,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表示自己非常认同研学旅行的意义。
她告诉记者,去年她为了奖励中考结束的孩子,安排了一场“清北”深度研学游,结果只是在校门口“打卡到此一游”,让人非常失望。“考虑到研学团‘只游不学’,没有含金量的问题,今年暑假,我们选择了港澳自由行。”西西说。
西西的顾虑是当前许多家长在选择研学时的想法。如何避免“重游轻学”,真正实现“研有所获、学有所得”是摆在现实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福建新华研学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负责人黄丞焱告诉记者,今年暑期,公司承接了3期由省教育厅指导的“向阳花开”少年科学家暑期研学营,主要对象是农村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为了让这些走出乡村的孩子更好地体验行程安排,研学手册细分为研学指南、行前须知、日程安排、集章区、每天记录活动任务、知识链接等。
他表示,从这几年研学活动的经验来看,设计好研学活动只是前提,最终决定成败的还是执行环节。
“研学旅行要朝更好的方向发展,一批优秀的研学旅行指导师必不可少。研学旅行指导师需要从业者涉猎广泛,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既要做好素质教育,让孩子们学到知识、增进本领,又要保障孩子们的安全,确保他们学得好、吃得好、住得好,具备各种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黄丞焱说。
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郭少榕提出,研学旅行发展迅猛,正朝着多元化、深度化迈进,优秀传统文化、自然科学、科技创新等领域的研学实践备受青睐。“我们必须重视其专业属性,它绝非简单的旅游加教育,而是需要专业的课程设计、师资配备以及活动组织,是融合多领域知识与技能的系统工程。”
“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体验式课程,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福建省科技馆研学项目负责人认为,要让孩子们通过课外的研学活动得到更好的教育,关键在于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特点分层设计活动内容,确保参与性和学习效果;同时整合优质资源,邀请专业导师指导,并利用VR、AR等技术增强互动体验。
亚金配资-最大的配资公司-线上配资网址-专业股票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