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满清政权的存在充满了对中华文明的复杂情感,既渴求又害怕。自1644年入关建立政权,至1911年辛亥革命灭亡,满清统治了中国268年。这一时期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但清朝的退场过程却极为惨淡,远不像汉、唐那样雄浑威武,亦不像宋、元、明那样顽强抵抗。
清朝在近代的71年里,签订了268条不平等条约,几乎将国家的领土、税收、行政管理、甚至赔款等几乎所有权益,出卖给了外来列强。诚然,可以说,满清几乎将整个中国及其四亿人民,完全交给了洋人。
从封建王朝的角度来看,整个中国就是爱新觉罗家族的“私产”。然而令人疑惑的是,为何满清统治者对自己这片“私产”毫不心疼,甚至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就放弃了这一切?
这正是因为满人对中华文明既渴求又惧怕的心态所致。作为中华文明圈的边缘民族,满清曾是一个次级文明。入主中原后,他们一方面渴望借助中华文明的国家治理经验,另一方面又深知中华文明的同化力量。满清政权纠结于是否完全融入中华文明,并最终选择出卖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以保留满族的“存续”。
展开剩余84%1. 中华文明掌握着迄今为止最有效的政治制度。任何异族政权欲在中原立足,必须学习中华文明并进行汉化。
2. 异族政权在汉地建立政权时,实行汉族制度和治理方式,结果往往不可逆转地陷入汉化过程,最终彻底同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3. 满清政权对中华文明既渴求又恐惧,在政治、军事、经济上进行汉化的同时,又在文化和习俗上进行抵制。
4. 这种撕裂的汉化政策,使得满清始终未能与汉族完全融合。在近代(1840年以后),出于对被中华文明同化的恐惧,清政府甚至甘愿将全中国“抵押”给洋人。
---
Part 1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首次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而此后近2200年的历史中,任何一个非汉的异族政权若要在中华大地上站稳脚跟,都必须经过一个不容忽视的过程——学习中华文明并进行汉化。那么,为什么这一过程不可避免?
中华文明先经过了春秋战国500余年的激烈动荡,从原有的800多个诸侯国到最后秦国统一。这五百多年中,百家争鸣,各种哲学思想如儒、法、道、兵、墨等流派相继提出独到的理论,以期解决战争中的困局。
战乱不断的时期,如何管理一个大国、有效配置资源、提高行政效率,成了最重要的课题。在这一过程中,秦国的法家思想逐步总结出一套管理国家的精湛政治制度,不仅有力地结束了战国纷争,还将国家治理的效率提升到无与伦比的高度。
然而,这套政治制度虽强大,却非常严苛,用在和平时期会对民众造成极大的压迫。即使秦朝建立后继续实行这套制度,也因过于严苛导致了政权的迅速崩溃。
汉朝统治者深刻认识到这点,在吸取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儒家思想对秦制进行了重要的修正,使之适用于和平时期,并通过历代的不断调整,最终形成了一套兼具高效治理与民生和谐的政治体系。
与此相比,其他民族文明则在短期内难以总结出与中华文明相匹敌的治理模式。更重要的是,异族的战争烈度和人口规模普遍远低于汉族,缺乏形成高效治理体系的基础,因此他们必须依赖中华文明的制度来稳固政权,一旦开始学习并采纳,汉化的过程便难以逆转。
中华文明的绝世武功秘籍如此强大,使用者很容易放弃自己民族的制度,最终完成汉化。
---
Part 2
在明朝时期,中央政府已在女真(满族的前身)聚居的地区设立了行政机构,负责管理这些地区的事务。满清建立者努尔哈赤,曾是明朝的建州卫长官,因忠诚于大明、并因保卫边疆立下赫赫战功,屡次得到明朝朝廷的加官进爵。
作为一名明朝官员,努尔哈赤自然深知中华文明的强大和制度的优势。在满清建立的过程中,努尔哈赤充分利用了明朝政府内部的腐败,同时通过重用汉人来充实政权的行政体系和军队,借此巩固自己的地位。
事实上,满清能够成功入主中原并最终统一全国,完全依赖于汉族势力的支持。
清朝的开国第一文臣范文程便是汉人,他来自辽东沈阳的明朝官宦世家,是清朝所有制度的主要设计者之一。清军入关后,满清不仅在政治上依靠汉人,还在军事上依赖汉族的力量,尤其是四个重要的汉人藩王——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他们率领自己的部队投降满清,帮助清朝巩固了南方地区的统治。
如此重视汉族力量,使得满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逐步形成了与汉族紧密联系的局面。
事实上,历代异族政权,包括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的各个政权,以及辽、金、元等都与汉族形成了深度的融合,甚至在朝堂上,汉人常常占据主导地位。元朝建立者忽必烈便是最典型的例子,他的政权几乎完全依赖北方汉人的支持和合作。
---
Part 3
中华文明有着强大的同化能力,异族政权能够进入中原,并非因为其本身的能力超群,而是因为当时的中原政权已经腐化无法自我修复。而正是借助那些汉族有识之士的支持,异族政权才能通过汉化完成自我重建。
满清继承了这一规律,尤其是在皇太极继位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在政治上,大力吸纳汉人官员并效仿《大明会典》的行政制度;在经济上,鼓励农业生产,逐渐过渡到中国的农耕文明;在军事上,笼络汉人,将许多投降的汉人将领封为王侯。
但即使如此,皇太极心中仍有着强烈的恐惧感,深知如果文化上完全汉化,满族就会被中华文明彻底同化消融。为此,他在多次历史记载中强调,满清必须避免在文化层面上的汉化,否则就如金朝所遇到的情况一样,政权将会灭亡。
满清的统治者一直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大力汉化,而在文化上则一直保持着抵制的态度。清朝的初期,统治者们心中清晰地划定了边界:汉族的制度可以学习,但汉族的文化和习俗,必须坚决排斥。
然而随着康熙、雍正等有能力和清晰认知的皇帝去世,后来的统治者逐渐陷入了对自身身份的迷茫:我们到底是要与汉族融合,还是要坚持满族的独立性?
---
Part 4
满清许多低级贵族并没有坚持传统的祖训,他们彻底汉化,并最终被中华文明所同化。为了避免彻底汉化,满清的高层在政治上与文化上都面临两难的境地。最终,在无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情况下,选择了保留满族的独立性,对汉文化实施排斥。
然而,这种排斥并不仅限于汉文化,还扩展到西方文明和西方制度,尤其是对西方的排斥。满清政府最终意识到,面对列强的压力,自己的政权可能面临覆灭。因此,他们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试图通过出卖中国的利益来换取自保
发布于:天津市亚金配资-最大的配资公司-线上配资网址-专业股票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